两地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已突破12万亿元 挺起川渝制造业的“脊梁”
时间: 2024-12-19 18:46:49 | 作者: 安装方式
川渝两地的制造业能否挺起“脊梁”?连日来,重庆日报记者正常采访了解到,截至去年底,川渝两地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突破1.2万亿元。通过在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协同发力,川渝两地站稳“基本盘”,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雏形已现。
要完成这个庞然大物的生产、组装、运营,并非易事——一套风电机组主要零部件达300多个,包括电控系统、传动部件等,每个零部件都涉及研发、制造和运行维护。
“要形成高水平的风电产业链配套供应体系,必须开展全产业链协同。”中船海装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船海装)负责人称,从2017年起,企业即着手实施产业链协同,因地理相邻,一批在风电装备制造业领域具备产品和技术优势的四川企业,成为中船海装的重要合作伙伴。
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阜特)就是在这条风电产业链上,为中船海装提供变桨系统的核心供应商。变桨系统是大型风电机组控制管理系统核心部分之一,对机组安全、稳定运行具备极其重大作用。稳定的变桨控制,一直是大型风力发电机组控制技术探讨研究难点之一。
“我们时常邀请成都阜特研发人员来渝,共同开展项目研发对接。”中船海装负责人说,在风电机组生产制造时,中船海装总会与成都阜特等上游企业加强信息相互连通,沟通彼此生产计划。与此同时,成都阜特也会协助中船海装搭建移动式实验平台,与后者共享研发生产变桨系统经验。
在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上“结对子”互为配套,这样的合作例子在川渝两地企业之间还有不少。
比如川崎(重庆)机器人工程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重庆川崎)生产的机器人,常年供货给一汽丰田汽车(成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成都一汽丰田)——从2019年以来,成都一汽丰田先后从重庆川崎采购200多台机器人,用于焊接、涂装、总装等工序。
“好用、耐用,质量好!”对于这批“重庆造”机器人产品,成都一汽丰田负责人啧啧称赞。他表示,企业与重庆川崎在产业链“结对子”,不仅因两家企业同为中日合资,还与彼此产品具有互补性有关,特别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启动以来,两地企业互动更加频繁。
11月20日,位于广安高新区的四川弘融致造机械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人在生产汽摩零部件时“火力全开”。
通过引入智能生产设备、优化生产的基本工艺,弘融公司产品质量持续提升,不仅跻身川渝两地的本田、雅马哈等知名汽摩企业供应链,还新增了吉利、比亚迪等配套订单,产品销量逐年提高。
同样,作为汽车零部件装备企业,位于渝北区的重庆元创汽车整线集成有限公司,很早就与成都多家整车企业组织合作。“去年的出售的收益差不多一半来自四川。”该公司负责这个的人说,川渝两地装备产业互补性很强,能够挖掘更多合作空间。
川渝两地经信部门负责人均表示,当前川渝两地正通过加快建设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协作平台,共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目前,重庆装备制造业已形成风电、轨道交通、工业机器人等多个特色产业集群,具备规上企业1100多家、从业人员18万人;四川作为国内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和动力设备制造基地,集聚相关科研院所和规上企业达3000多家,两地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农机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各有特色。
比如在轨道交通领域,四川布局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而中车智慧轨道技术公司落户重庆,形成集新造、检修、运维于一体的轨道交通产业链,两地轨道交通装备产业规模达到1300亿元。
在航空航天领域,四川已布局国家高端航空装备技术创新中心与航空动力实验室等高能级平台,重庆则获批全国首批“国产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试点城市”,航空航天装备产业规模突破千亿级。
“川渝合作,产业先行。装备制造业是两地有基础、有潜力,能释放‘1+1>2’能量的重点产业。”在此次成渝地区共建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活动上,多名参会专家和企业人士均表达了上述观点。
“四川作为国内动力设备制造基地之一,其大型发电成套设备、石油钻采设备和核电装备的产能、研发能力等,都是国内领先;而重庆在风力发电、智能装备等领域具有技术优势,细分市场占有率位居国内前列。”重庆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说,川渝共建装备制造产业集群,重在产业链融合。
目前两地已形成在装备制造细致划分领域各有所长的产业体系,加上两地装备制造产业关联程度高、互补性强,具备实现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基础条件。
“围绕‘两核一带’做文章,将是接下来川渝推动装备制造业高水平发展的重点路径。”四川省经信厅相关负责这个的人说,“两核一带”是指成都德阳地区、重庆中心城区这两个核心区,以及G93成渝环线高速产业协作发展示范带。
接下来,川渝两地将在上述区域培育装备制造产业生态圈,聚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农用机械、清洁能源、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5个细分产业领域,主抓产业创新协同发展和智能制造水平提升,共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级先进装备制造产业集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