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1 19:54:39 | 作者: 高清滑环系列
详情 |
---|
近年来,我国航天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随着航天技术的持续不断的发展和航天产业规模的日益扩大,商业航天,这种以市场为主导、具有商业盈利模式的航天活动逐渐进入大众视野。在
2024年1月23日,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泰景二号02星(星地通一号)”“泰景二号04星(默孚龙号)”“泰景一号03星”“泰景三号02星”和“泰景四号03星”五颗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顺利入轨,实现2024年海淀商业航天企业卫星发射“开门红”。
“相关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年发射68次,入轨航天器257颗。其中,有37颗卫星来自海淀企业,更有无数由海淀企业研制的卫星载荷参与运行。”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作为北京市“南箭北星”产业布局中“北星”主要承载区,海淀区聚集了全国一半以上的航天领域院士、专家,以及航天科技、科工等“国家队”领军企业和科研机构,地区商业航天优势突出,产业链环节齐全。尤其是在中关村科学城北区,以航天城为核心,集聚了航天五院等科研机构和北斗星通、航天宏图、国电高科、微纳星空、天链测控、航天驭星等一批商业航天领军企业。
为抢抓商业航天发展的策略机遇,落实北京商业航天五年行动方案中“南箭北星”的战略布局,打造产业竞争新优势。2024年,海淀区发布了《海淀区建设商业航天创新高地行动计划(2024-2028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面向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快实现空天信息科技领域全面领跑,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
《行动计划》中指出,海淀区将积极推动央企民企协同联动,形成商业航天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格局;提升卫星整星研制能力,构建大规模商业星座体系,促进产业链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挖掘卫星数据使用价值,促进重点行业规模应用,培育新业态。同时,还将围绕天基人工智能、卫星即时遥感、手机直连卫星、新一代定位导航和授时体系,推动前沿技术发展,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2024年,海淀区有关部门积极为海淀区商业航天公司可以提供了更加优质、便捷、高效的服务,全力激发企业未来的发展活力。在创新研发领域,海淀区支持设立星辰未来空间研究院,将面向商业航天巨型星座建设需求,开展空间信息通信、能源动力等领域的交叉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星座高质量建设,加速实现商业闭环。成立商业航天创新中心,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成果转化和产业协同,形成商业航天应用产业创新示范。
2025年,海淀区将加快商业航天和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产业集聚,前瞻布局算力星座,谋划搭建抗辐照测试平台,支持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与延庆区探索开展低空经济创新链、产业链合作。
中关村科学城管委会产业促进四处处长姜大宽表示,2025年,海淀区将加快空天信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企业协同联动,推动人工智能资源优势赋能卫星制造、卫星配套、卫星组网、卫星运营、“通导遥”应用等核心环节,加快实现空天信息科技领域“全面领跑”。加快打造产业集群,用好用足“四区”政策叠加优势,持续深化中关村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汇聚相关领域企业、人才,打造国际一流的开放创新生态。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业航天创新高地,培育挖掘头部企业,集聚领军人才,服务保障空天信息领域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扎根海淀发展,为实现航天强国目标贡献更多海淀力量。
北京国电高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吕强表示,今年上半年,国电高科将再次进行发射任务,届时“天启星座”一期将全面完成组网,实现准实时分辨率的全球覆盖能力。随后,“天启星座”二期将于下半年真正开始启动,预计将在第三季度进行首次发射,二期星座将全方面提升天启星座通讯能力。
钧天航宇董事长常正勇和记者说,“2025年,公司将继续全面布局高分光学、SAR、通信等卫星及在轨服务产品,并以前述技术领先产品为基础逐步扩大产能,立志成为行业级的卫星装备供应商。未来,我们将发挥自身优势,为海淀区商业航天的高水平发展贡献力量。”
“微纳星空聚焦整星研制及核心部组件的研发业务,高度关注高性能低轨卫星的应用场景及其整星研制的布局,公司具备完善的整星设计、生产和集成测试能力。2025年,我们将在超高分辨率光学遥感卫星和SAR遥感卫星上持续发力,更好地为国防、行业、区域等用户更好的提供基于卫星资源的天地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北京微纳星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高恩宇说道。
“极光星通将始终以产品为核心,持续技术创新,稳步提升批量交付能力,致力于为用户打造高可靠、高可用的空间激光通信终端产品,为推动我们国家航天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极光星通总经理吴少俊说道,“2025年,极光星通公司预计将实现50余台套产品交付应用,极光星座03/04星也正在筹划中,预计2025年下半年发射。”
航天宏图总经理廖通逵透露,2025年,女娲星座将陆续发射至少8颗卫星,包括4颗太阳同步轨道X-SAR卫星和4颗低轨道角度C-SAR卫星。届时20颗在轨雷达卫星将全面实现全球组网运行,大幅度的提高卫星响应能力。“未来,我们将继续抢抓机遇,扎实推进商业航天产品研制,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航天事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廖通逵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