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部公开上映的中国大陆A片说起

时间: 2024-07-27 21:37:42 |   作者: 产品展示

详情

  我无意中在一个小众电影论坛看到网友发起一个话题“你看过最的国产电影有多少?”其中有一位网友在后面留言说当属《嫁给大山的女人》,没有之二。

  为了满足好奇心我还是在网上查找到并仔细地观赏了一遍。这是一部上映于2006年的老片子,说实话如果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对于这样的影片也只能算是主旋律盛宴桌上一碗温开水而已,平平淡淡,无色无味。但这部影片却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一位河南女孩郜燕敏的真实遭遇改编而成。不过影片为了剧情需要与和谐社会,把真实故事去头掐尾,愣是把本该揭示现实社会阴暗面熬成了一锅鸡汤,励志又感动人。

  不过如果你了解到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或许感到电影并不感人,相反会恶心十足。首先来讲整部影片的水准停留在了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水平,人物苍白无力,画面粗糙,画风拙劣,除了主演外群演都呆若木鸡,而女主演们脸部粉饰过度再加上生硬的演技,最后成为了一出简陋的乡村的流动舞台剧。

  如果说像拐卖女孩,最后女孩为了乡村教育最终选择留在了大山这种事迹拍成影片小范围试映也就算了,但是接下来的一年所发生的却是呈春节晚会般的喧闹热烈方向发展下去,当事人郜燕敏当选了2007年感动河北的十大人物。这个结果是全河北人民通过选票选出的,据说选票多达一百多万。对于这类民主式的选举不能否认是公平公正的,毕竟这个女孩是个善良之人,她的选择没有错。我们能有什么理由反对她让这本来物欲横流的社会多一点感动呢。

  但是凡事的发生都有其前因后果,背后的追思我们不能单凭一篇有着道德洁癖的新闻通稿中体会如知音般的悲情诉苦而放弃。

  那就是这部电影与事后主流媒体所呈现的价值观念是否值得宣扬与肯定,目前除大陆外其他国外或地区对电影都有着分级制度,其中有一项是广义的的成人影片,泛指成人才能观看的影片。其内容包括色情,也包括暴力、血腥、扭曲的价值观等。对于这类影片的定义范畴应该为A片,无论是盛行于香港与欧美的严格R级片,也特别注明17岁以下人士免谈,仅限于成人。比如电影《索多玛120天》而对于这类有违全世界的价值观,故事情节如同地狱一般,只能全球禁播。

  《嫁给大山的女人》同样给人的是严重的价值观扭曲,虽然剧情表面没有暴力与血腥,但是所表达的观念却是胜过任何的暴力与血腥镜头。让愚昧之人如沾了人血的馒头一样,反复咀嚼,百般滋味。然而就是这样的影片也只能在中国堂而皇之公映。

  媒体与官方不追思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却把悲剧完美地升华到了人间喜剧,即而宣传要向这位女人学习无私奉献的精神。关于打击人贩,乡村为什么会这么穷,教育制度是否完善,医疗制度是否完善等这些问题视而不见。喜剧的背后永远存在着潘多拉秘密,同样悲剧的背后永远有不可告人的秘密。

  郜燕敏为什么会留在山区而不选择离开不能简单地归为其为了山区教育,她的选择没有错,只不过这种选择却是命运的各种错乱造成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斯德哥尔摩综合症,感化她的不是施暴者本人,而是整个山区的沉默无动于衷的人们与山区外感动得泪水涟涟之人。每个被感动得人都应当感动羞辱,这种满满的鸡汤却是冒着血淋淋的热气,所谓的主流正能量不过是普通最低下的公民行使的一种最本真与善良的行为。

  去年看过美国电影《房间》,女主人公乔伊被邻居囚禁了七年,还生了孩子。男主人公想着用孩子来彻底挽留乔伊,但是最后是乔伊和孩子逃了出来,影片留给我们太多思考。同样我们那些被人贩子拐卖至大山中的女孩们被现实囚禁着,侥幸逃了出来现在仍被官媒宣扬着打算用“伟在思想”囚禁一辈子。而对于那些封闭的小山村,就是禁锢女人的牢笼,最后慢慢的演变成整个社会的封闭与传统。

  我们的社会需要正能量,但同样需要真实的批评声音,诸如揭露现实不为人知的一面影片,权当是毒药,直面现实的痛苦与伤疤才能更加完善制度,而不是一味地原地踏步与抹杀。

  写到这不得不让人想到同样是反映拐卖人口的中国影片《盲山》,导演李杨苦苦挣扎了四年,删改了结局才得已在内陆公映。但是我们哪里会知道现实中那个被拐卖的女孩杀了“自己”的男人后已被处极刑。

  那时中国还施行农业税,这个税包括很多的细则,比如挖河。它规定每年的冬天每户人家必须出一位劳动力跟随着乡里的挖河队伍去外出,当年去挖河一般都会去聊城济宁之类的周边市区。

  我们家是第8生产队,一个生产队一般有一百多户人家。村里规定如果家里不出人就上交一百块左右的钱免除劳力。当时大伙都穷,基本上都拿不出这钱,在我的印象中全村只有在县城银行上班的六叔家能交起这钱。

  有一年冬天按规定又得去挖河,恰巧邻居的男户主病了,只能由儿子小亮代替去。他儿子实际年龄是十六,长得人高马大,小时候父母上户口时为了躲避计生罚款都把年龄虚报了两岁,当年他的身份证上也写着十八岁。于是他更跟着村里的大队伍走了。

  我清晰的记得那次父亲随着队伍走时,母亲总会煮十几个鸡蛋,几捆挂面,还有腌制的咸菜。

  去外地挖河都是开着拖拉机拉着满满一车人浩浩荡荡去开去,那场景很是壮观,宛如上战场一般。就在那一年小亮活蹦乱跳地跟随着队伍去了,但是十多天后却提前回来了,只是变成了冰冷的一具尸体,至于死因大家都说不清。回来的人说本来刚吃完饭休息会,半小时后开始干活了他却不起来,这时队长一脚踹过去以为他想偷懒,但是踹了一脚发觉人已经不行了,手脚冰凉。于是上报告上面,随队也有赤脚医生看了看说不行了,死了。

  那年代挖河死个人很正常,不能因为死一个人就停止工程。于是随后上面人来了位记者,把此事好好地美化了一番就成为了一篇宣扬英雄主义的新闻通稿,说他为了集体的利益死得有伟大意义,值得所有群众学习。

  二十多年过去了,二岩所在的鲁西南村子里几乎没有人再会记起小亮,他的那片坟因为征用不得不移走。而像小亮这样的夭折青年注定成为了那个时代沧桑悲戚的祖国一滴汗水而已,不多时便被风干试掉等待下一滴汗水冒出与蒸发。

  所谓的盛世复兴文明不应该让个体的悲剧沦为一时的纸上与画面的闹剧,无论是早已死去的亮哥还是活着的郜燕敏都不值得宣扬,相反我们应该追问谁该为其悲剧负责?是整个时代还是时代受益的所有人?不管怎么问,个体的悲剧推动着整个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法忽视这种人性的光辉,却并不值得赞扬,更谈不上感动。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是通过二十年的不懈努力才完成了自我救赎,电影《房间》中的乔伊通过七年的苦苦挣扎才完成了自由之路,而《嫁给大山的女人》这部影片只用了几个月就把河北人民感动了,我只能说这种廉价的泪水并不感动。对于这类真实的悲剧,他们也许是城墙之内的一个普通鸡蛋而已,只是自身坚强了,十万枚之中与石头碰撞只有这枚还存在。最后却被官方拿出来无限放大,看这枚鸡蛋还安好地立在那里,你能不感动了吗?

  现如今中国知识份子的集体沦丧与失语,使部分违背人类良知的主流意识形态的认知与宣传更加变本加厉。历史的文明快车行驶得太快,以至于后面遗落遗忘了太多的蝼蚁,回头看看最终很多人死于不可触及的轨道边上。

  今天如果我们对于这类披着羊皮的思想糟粕不批判,那么以后还会有更多类似的A片上映,会有更多这样违反全人类最基本的人性与尊严精神垃圾电影上映,那些屈打成招坐穿监狱冤案者则会拍成《嫁给监狱的人们》、那些死于非命的普罗大众也不过是处傲慢与偏见的《法律面前他们都是无辜者》的电影角本。而前些天《人民日报》对影迷的咄咄逼人姿态更显示出其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表现得弱智与低能。

  最后二岩想说这部电影能公开上映足已证明中国大陆的电影审查制度的彻底失败,它侮辱了中国电影,更是侮辱了观众们集体智商。对于这样的A片,我只能说最终会成为大陆电影史上的笑话,被扫进苍蝇臭虫围满的垃圾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