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812】戍邊17載高原軍人的魅力:博士軍嫂最有發言權

时间: 2024-07-29 06:52:20 |   作者: 旋转接头系列

详情

  曾在西藏3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達陣地戍邊17載,駐藏空軍雷達某旅總工程師孔維同把芳华和熱血獻給了邊關,他身上特有的軍人氣質像磁石般招引著妻子傾心相隨——

  明丽夏天,雲南師范大學講師、歷史學博士馬俊林坐在記者面前,談到老公孔維同戍守過的一座座雪山陣地時,她一臉骄傲地說:“他守過的陣地,我都上去過。”

  “嫁給維同這樣的邊關軍人,喫苦劳累自不言說,但我心甘情願!”馬俊林微笑地說著,娟秀的臉龐上溢滿幸福和滿足。記者了解到,孔維同是駐藏空軍雷達某旅總工程師,曾在西藏3個海拔5000米以上的雷達陣地戍邊17載,是名副其實的“老高原”。

  一邊是邊關寂冷星空,一邊是都市閃爍霓虹﹔一邊是雪山雷達兵,一邊是都市新女人。夫妻長年分家兩地,孔維同靠什麼讓馬俊林甘願為他静静犧牲?

  “老公身上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是招引我的強大磁場!他那種特有的軍人氣質,將我彻底‘降服’。”馬俊林坦言,孔維同是自己心中的“完美愛人”,和他在一起感到特安全、特踏實。

  孔維同與馬俊林相識於1996年春。那時,孔維同是空軍雷達學院學員,而馬俊林是武漢大學的學生,兩人偶遇在一次青年大學生的聚會上。

  “5年兵齡、入學前曾在海拔5134米的雪山雷達站戍邊。”“當兵的人便是要能吃別人吃不了的苦,大學畢業后我准備再上雪山”……今日,當馬俊林回憶那次聚會的場景時,仍明晰地記得孔維同那堅定的表情,以及兩段艱險經歷——

  一年初冬,一場大雪將上陣地的路覆蓋,積雪齊腰深。為了按時換班,孔維同和戰友們在險峻的山路上鏟雪開道,我们把被褥、皮大衣塞到車輪下緩緩前行,每走一步幾乎都得冒生命危險﹔一年春節,陣地上的雷達天線發生毛病,孔維同與戰友們頂著利刃般的風雪,把300多斤重的器件用背包繩綁住,靠人力一步一步拖上聳入雲天的冰峰。

  “英勇,從來沒有顧慮。坦誠,毫不隱瞞自己的觀點。”從小神往軍營、敬慕軍人的馬俊林發現,這名帥氣的軍人好像高原的陽光,沒有雜質、干淨純粹,而孔維同對這個秀氣內斂、不事張揚的女孩也是一見傾心。相識一年后,孔維同在臨畢業分配之際,向馬俊林寄出了一封求愛信。

  這封信不長,隻有兩頁,但愛的表達坦率直接。“也許我在公園會迷路方向,但人生路上絕對不會。”談及那封信的內容,馬俊林告訴記者,她最欣賞老公身上那股自傲的“霸氣”。

  1997年7月,孔維同被分配到海拔5374米的甘巴拉雷達站當排長,如願戍守在国际最高的人控雷達站,而馬俊林則在武漢攻讀碩士研究生。邊路迢遙,兩人的聯系全赖鴻雁傳書。

  在缺氧、孤獨的苦寒之地,孔維同和戰友們警觉地巡視著雪域長空,也踐行著軍營男人漢愛的諾言:每月給戀人寫兩封信。有段日子,不少人勸馬俊林“別頭腦發熱,要考慮考慮往后的現實困難”。猶豫間,她一連幾個月都沒有回信,但孔維同始終堅持“每月兩封信”雷打不動。一封封帶著高原軍人滾燙愛意的書信,讓馬俊林一次次被深深打動,愈加堅定了自己的選擇。

  3年后碩士畢業,馬俊林决然放棄留在大都市的機會,隻身一人來到孔維同的家鄉雲南,靜靜等候遠方的他。

  2000年末,孔維同與馬俊林約定成婚。那段時間,西藏連降大雪,路途堵塞、飛機停飛。為了按時趕回家成婚,孔維同更換各種交通工具,冒險穿越冰雪區、塌方路段,經歷8天8夜的顛簸,終於從風雪高原准時來到愛人面前。此時的他,胡子拉碴、滿臉疲憊。見此情形,馬俊林的眼淚刷地流了下來。

  國內21家“抗戰館”建立“戰爭與平和記憶聯盟”記者12日從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獲悉,在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包含該館在內的國內21家抗戰類紀念館建立“戰爭與平和記憶聯盟”。 11月,中國公民抗日戰爭紀念館、沈陽“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詳細】

  我軍訓練基地和模擬藍軍建設初顯成效12月11日至12日,全軍軍事訓練領域的相關領導,訓練基地、模擬藍軍部隊主官及有關專家集聚陸軍某聯合訓練基地,深化學習貫徹中心軍委軍事訓練會議精力,聚集加速軍事訓練轉型,重點研討實戰練兵環境構設問題,對接協調新年度大項演訓组织,集智謀劃推進…【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