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样劳动节】镌刻奋进剪影他们节日坚守能源生产一线

时间: 2024-02-22 14:49:40 |   作者: 旋转接头系列

详情

  劳动创造幸福,实干成就伟业。页岩油勘探开发、核电施工、煤炭开采、设备检查维护……这个“五一”国际劳动节假期,能源行业劳动者坚守生产一线,舍小家为大家,书写劳动最光荣的新时代篇章,镌刻奋进剪影。

  “这几天,有一口水平井开钻了,这口井是今年页岩油领域最重要的一口水平井,我们要去现场跟踪水平井的开发情况,保证打在含油最好的位置。”5月1日一大早,刚刚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大庆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页岩油研究部署项目经理部经理、松辽勘探研究室主任张金友和同事放弃休息,驱车前往距离大庆市百公里外的页岩油勘探开发现场。

  临行前,张金友又一次来到岩芯库察看页岩油岩芯。“我手里拿的这块石头就是页岩,非常规油就是从这样的岩石里开采出来的。”这些年,他就是被这些其貌不扬的石头所吸引,与非常规资源勘探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8年,张金友决心从非常规资源——陆相页岩中找油。当时,很多国内外专家觉得,这种陆相页岩只能生油,不能大量产油,开发陆相页岩属于世界级难题。

  “基于之前致密砂岩工作的积累,我认为青山口组石油资源潜力很大,就主动请缨承担了这个任务。”张金友说,非常规资源找油再难,也要下决心去试一试。

  2018年12月11日凌晨,天空飘着雪花,荒野上的井场灯火通明,钻机隆隆……为了找到石油,张金友带领团队开展厘米级岩芯精细描述,把岩芯切开、顿开,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473米岩芯、厘米级——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对岩性的识别精确到厘米,就要观察记录4.73万次。几个月下来,仅岩芯记录卡就有半米多高。

  那段时间,所有的人都在问张金友:“油在哪儿?”张金友暗自憋着一股劲,背着岩石挨个实验室去做实验……终于在只有头发丝直径1/500的纳米级孔缝里发现了大量石油的存在,找到了含油最富集的位置,首次建立了该类型单井评价“铁柱子”,并在含油最好的位置部署了该领域的第一口水平井。

  第164天,大家翘首以盼的水平井终于喷出了高产工业油气流。他带领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实现了陆相页岩型页岩油“从0到1”的突破。目前,他正带领团队潜心攻关,决心在非常规资源勘探中当先锋、做闯将,为建设百年油田作出新贡献。

  5月1日,“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鞠兆刚正带领机电运维技能大师工作室两名成员对旅大21-2油田发生故障的外输泵配件进行拆检检测。

  “原油外输泵是海上平台原油外输的重要设备,确保海上平台泵设备高效运转是我的义务,解决设备故障顽疾是我的职责,无论何时,只要平台需要,车间需要,我随时都在。”鞠兆刚说。

  2000年,鞠兆刚正式成为海油发展装备技术有限公司机修钳工中的一员。23年来,他的足迹遍及渤海湾,先后维修过450台套海上石油平台通用设备,紧急故障处理60多次。常年和海上石油平台设备打交道,鞠兆刚“海上设备医生”的称号绝对实至名归。

  2019年,一台注水泵发生异常振动。鞠兆刚单凭一把尺,就判断出轴承有裂纹这一症结所在。海上平台人员将信将疑,说这台设备没有裂过,结果返回车间吊转子时嘎达一声就折了。

  2020年,海上一座装置单点滑环出现故障,他临危受命,在一无经验、二无技术文件支持的情况下“妙手回春”,开创了中国海油自主维修FPSO湿式单点滑环的先河。

  今年3月,海上一台设备出现转动七、八小时机械密封就断裂的“疑难杂症”,他精准判断症结所在,将“病因”锁定在机械密封质量上,第一时间解决了生产难题。同月,海上一热采油田能量泵“闹脾气”,他带领人员找到了设备零部件出现磨损的“病根”,对耐磨件进行了更高级别的定制和配置,使设备能够很好的满足长周期运行需要。

  为最大化降低海上设备故障率,鞠兆刚牵头编撰《机电两路海上设备维修指南》,为平台日常设备保养维修提供指导。他牵头优化各专业培训课程70多门,内容涵盖机械维修、电气维修、吊机维修和焊接技巧多个领域,面向全海油系统相关技能人员做培训。

  如今,在鞠兆刚的带领下,他所在的机械设备维修作业部和“大师工作室”,具备制造、维修、实验、调试等一条龙服务能力,经营事物的规模也已由泵类向海上平台压缩机、柴油机、透平发电机等方向拓展,并在部分零部件上实现了自主化、国产化和本地化。

  5月1日,当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消息传到中核五公司时,施工队长、钳工高级技师张发奇正和同事奋战在三门核电二期工程现场。

  “从未想过有朝一日会获得多项荣誉,只想着干好活儿、做好事儿。”张发奇说,把技能展示出来,把工程干出来,核岛主设施安装完成后,待发电了,才是自己工作价值的体现。

  1990年,张发奇以优异的成绩加入中核五公司核工业,开启了钳工生涯。33年来,他坚持做好一件事,钻研核岛主设施安装,总结出了50多本施工笔记,亲历了中国首套自主研发核电出口机组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一期工程主设施安装、AP1000世界首堆三门核电主设备安装、“华龙一号”海外首堆的建设,而他也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技能工人成长为行走的“施工宝典”。

  2004年,三门核电一期工程获批实施。作为第三代先进压水堆核电(AP1000)技术全球首堆,核岛堆内构件径向支撑镶块的安装历来是堆内构件安装过程中施工难度最大的任务之一。作为主设备安装的施工负责人,张发奇组建了专项攻坚小组,最终不仅安装成功,还总结出一套专用扩孔工装及施工方法,取得“AP1000堆内构件镶块扩孔工装”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及国家发明专利共计12项。

  “自己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好导师带徒工作,为公司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人才。”张发奇说,自己编制了50多份课件,进行专业相关知识培训,在施工现场亲自操练,为核电建设提供人才资源。

  在张发奇的带领与感染下,他的队伍里早已养成了人手一本小册子记录施工关键点、关键数据的习惯。渐渐地,这个习惯也扩散到了许许多多核电施工现场,相信不久的的将来,会出现慢慢的变多的行走的“施工宝典”。

  这个五一劳动节,荣获“全国巾帼文明岗”称号的国家管网集团西气东输公司南京计量研究中心技术科的员工放弃休息时间,开展计量设备正常运行维护,确保天然气管网平稳高效运行。

  她们在计量标准准确度提升、天然气智能检定以及气质分析关键设备国产化上集智攻关。实现天然气原级、次级标准不确定度分别提升至0.05%、0.165%,达到世界领先水平;首次实现天然气智能检定工业化应用,提高检定效率40%,每年直接经济效益1800余万元;开展国产气质分析关键设备研制攻关,完成色谱分析仪等5种设备样机研发,实现关键设备技术自主可控,被誉为“创新铁娘子们”。

  自工作室成立起,这里已成为培植创新成果“肥沃土壤”。她们主持参与了国际、国家标准规范40余项,获科技奖励17项,知识产权3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承担能量计量试点实施工作,完成能量实验室建设。

  而这背后是她们无数个废寝忘食的日日夜夜。在跑现场调研的时候,她们往往一去就是大半年,从夏装变成了冬装,而不变的是研发的坚定信念。

  当拥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软件研发成功时,她们高兴得像个孩子,她们说:“能为能量计量技术逐渐完备贡献价值,那一切都值得。”每一个精益求精的坚持、每一个谨慎细致的求证、每一个力求完满的呈现……都是她们踏实走过每一步创新之路的见证。

  在个人成长的同时,“创新铁娘子们”借助工作室的平台,搭建起学术交流平台,通过“师带徒”“结对共建”带动更多创新计量人才努力奋进,积极参加国内外技术交流,展示天然气计量技术专业水平,护航天然气管网平稳高效运行。

  5月1日,国家能源集团乌海能源利民公司生产现场,依然一派热火朝天的忙碌景象,他们把属于劳动者的美丽身影,留在了能源保供一线。在科技的加持下,这种坚守变得更安心。

  “今天,撤皮带时人员要注意配合,严格根据相关要求停送电,卷皮带时要注意人员站位......越是假期,安全问题越不能松懈。”早晨6点,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技术员赵志新还是和往常一样提前来到了岗位,班前会上,对当班重点工作必须要格外注意的风险提醒着工友们,安全生产从这一刻开始。

  班前会后,综采队队长魏孝华带领着23名矿工,走向前不久刚投用的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开始了紧锣密鼓的当班工作。

  从刮板输送机到皮带输送机,再到转载机,巡检工刘尚云,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他细心地查看每个设备运转情况和运作时的状态,“当大家都在讨论五一小长假到哪儿游玩的时候,我的假期打开方式是——坚守岗位。”去年,刘尚云获得了乌海能源技能大赛锚杆机司机三等奖,他现在全身心扑在工作上,每次巡检时,把自己当做一名“医生”,仔细对每台设备“望闻问切”,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41岁的张强是一名支架工。以前,他需要手动完成移架、推溜、收护帮板这些工序,而且要在6名职工的配合下才能完成。现在,只需要他1个人,在井下集控室操作就够了,哪台支架有问题,生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会实时显示对应监测数据,能够第一时间找到设备故障点,劳动强度降低了不少。

  “智能化综采工作面投用以来,在新技术的助力下,产量从之前每班6刀煤提高到了8刀煤。今天过节,咱们争取早达成目标,早升井。”魏孝华一边欣喜地介绍着智能化给职工带来的“红利”,一边给工友们加油鼓气。

  在井下集控中心,随着采煤机司机艾道全按下一键启动按钮,千米井下的智能综采工作面,缓缓启动的机器轰鸣声,打破了地层深处的沉寂,远端的采煤机稳步前行,流畅自如地割煤、推溜、移架,皮带输送机上,滚滚的“乌金”如流水般奔向地面……

  “锌电解的工艺看似简单、流程短,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技巧和学问。只要用心去做,就会有无限创新的可能。…

  “我们日常吊装的火车零部件有25吨左右,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安全问题。”曹凡丽回忆,“第一次上车工作时,走到台阶上腿都抖,操作一会儿手心里都是汗,生怕因自己操作失误,碰坏设备或伤着人。…